生物力學的角度怎樣看待頸椎病?

本文已影響1.48W人 

(1)頸椎病的好發部位與生物力學之間關係密切:在頸椎仰伸位的X線側位片上,可以清楚地顯示第二頸椎椎體後緣的垂直線與第七頸椎椎體後緣的垂直線相交於頸4~5椎間隙,由此表明,該部位所承受的壓力和扭曲力最大。而頸椎前屈時則壓力和扭曲力發生的最大部位爲頸5~6椎間隙。由此,我們就不難解釋,爲什麼頸椎病的好發部位常位於這些節段了。的確,臨牀實踐表明,長期頸椎屈曲位姿勢工作的人,一般均會因爲這些部位長期處於較高的壓力和扭曲力而導致頸椎退行性改變。一旦頸4~5或頸5~-6由於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嚴重的退行性變造成相對制動,則壓力和扭曲力最大的承受部位發生改變、後伸時,上移到頸4椎體後其上方,前屈時下降至頸6~7水平

生物力學的角度怎樣看待頸椎病?

(2)頸椎病的發生實質上也是正常生物力學平衡被破壞的結果:正常情況下,頸脊髓在頸椎椎管內處於鬆弛與固定的微妙平衡狀態,這種平衡不僅使脊髓的側方具有較寬敞的空隙,而且也使其前方存在相應的緩衝空間。如果頸椎退行性改變所造成的產物超出了頸椎椎管所具有的緩衝餘地,則會使這種微妙的生物力學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症狀的發生。例如,頸椎後部的骨刺可造成脊髓的壓迫,而在頸椎屈曲位,即頸脊髓前方有效代償間隙縮小的情況下,則可使壓迫變得更加嚴重。

(3)椎動脈供血變異存在一定的生物力學基礎:由於頸椎特殊的解剖結構——橫突孔位於靠近頸椎運動矢狀面的近軸心處,因此當頸椎前屈、後伸活動時,椎動脈第二段一般不會受累。正常情況下,由於關節一橫突角度的自控作用,頸椎側屈和旋轉時並不發生同側椎動脈受壓和對側拉長現象。但如果由於增生不穩等情況下失去這一自控作用,則就十分容易造成同側椎動脈受壓或對側受牽拉的現象,並由此出現相應的症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