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症狀是如何表現的

本文已影響9.91K人 

冠心病的症狀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塞)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

冠心病的症狀是如何表現的

平時我們說的冠心病多數是動脈器質性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冠狀動脈狹窄多系脂肪物質沿血管內壁堆積所致,這一過程稱爲動脈硬化。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狹窄逐漸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就會發生胸部不適,即心絞痛。

不同人的心絞痛發作表現不一。多數人形容其爲“胸部壓迫感”,“悶脹感”“憋悶感”,部分病人感覺向雙側肩部、背部、頸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緩解。

一、控制冠心病的症狀關鍵是什麼

控制冠心病的關鍵在於預防。雖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卻始發於少兒期,這其間的幾十年爲預防工作提供了極爲寶貴的機會。一級預防,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於萌芽狀態;二級預防,提高全社區冠心病的早期檢出率,加強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三級預防,及時控制併發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

冠心病的一級預防,即危險因素的干預。預防冠心病可採用針對全人羣和高危人羣兩種預防策略。前者是通過改變某個人羣、地區或國家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關的生活行爲習慣、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以期降低人羣中危險因素的均值;

後者是針對具有1個或1個以上公認的(如高血壓、吸菸等)與冠心病有明確因果關係的危險因素水平的降低,纔能有效地減少冠心病的發生。目前公認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男性、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過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菸(現吸菸〉10支/日)、高血壓、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確的腦血管或周圍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菸被認爲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個危險因素。除性別、年齡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險因素都可以預防和治療。

冠心病病變始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要合理,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強體育鍛煉,預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生。超重和肥胖者更應主動減少熱量攝入,並加強運動量。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視危險因素干預外,更要積極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大力宣傳戒菸活動,特別是要阻止兒童成爲新一代菸民。

二、預防冠心病的措施:不吸菸。只食用少量的牛油、奶油及各種油膩食物。將你習慣食用的肉類量減少,將你食用的肉上脂肪除去,吃燒煮的肉,不要吃油煎的肉。每週最多隻吃三隻雞蛋。吃大量水果及蔬菜,但飲食要維持平衡均勻。

減少鹽的攝食量。攝食鹽量低可以降低血壓,並且減少發展冠狀動脈病的危險。經常運動。有證據顯示,每週做兩、三次劇烈運動,可減少得心臟疾病的危險。但由於突然做劇烈運動很危險,必須以漸進的方式來開始實行你的運動計劃。

應付精神壓力,尋求各種途徑來調解生活上的壓力。可以培養嗜好或通過運動來鬆懈日常生活中的緊張情緒。控制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和糖尿病。定時檢查身體並遵照醫囑。

三、飲食習慣與冠心病有何關係

不好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現代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據大規模的人羣調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繼發性載脂蛋白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1912年俄國學者給家兔餵養高膽固醇食物,造成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結果發現,建立模型過程中,先有血脂的異常升高,繼之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說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可以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4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後,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殘廢率卻有大幅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多數學者認爲,主要歸功於生活方式的改善,即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和控制吸菸等,從而降低了發生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但在我國,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於膳食結構的不合理、吸菸等易患因素的影響,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殘廢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飲食習慣與冠心病之間有密切關係,平素食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