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的診斷措施

本文已影響9.71K人 

爲了臨牀、教學和科研需要,1975年湖南衡水會議曾對上述肛腸常見病的診療制訂了統一的標準,而後歷屆會議對某些病種亦作了一定的修正,如1992、1994年的兩次肛裂專題會議等。通過標準的制訂,在肛腸學術界形成了共識,對臨牀診斷和治療、科研、撰寫學術論文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直腸脫垂的診斷措施

直腸脫垂

外脫垂,顯性脫垂

1.分度標準

Ⅰ度: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黏膜脫出肛外。

Ⅱ度: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脫出肛外。

Ⅲ度:排便或增加腹壓時,肛管和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外。各種脫垂診斷時均要註明脫出長度。

2.直腸脫垂者,肛門括約肌功能的判斷

(1)肛門括約肌功能良好:能自控排便,括約肌收縮有力,肛門閉合良好。

(2)肛門括約肌功能不良:平時黏液溢出肛外,有時稀便控制不住,括約肌收縮無力,肛口閉合不嚴。

(3)無肛門括約功能:平時氣體、稀便均不能控制,有時幹便亦不能控制,括約肌萎縮,肛門無收縮力,肛門不能閉合。

3.直腸脫垂的療效標準

(1)痊癒:Ⅰ度脫垂症狀消失,直腸黏膜不再脫出肛外;Ⅱ、Ⅲ度脫垂,直腸全層不再脫出肛外。

(2)好轉:症狀基本消失,脫出顯著減輕。

(3)無效:經治療無明顯變化。

4.直腸脫垂術後反應觀察標準

(1)疼痛、發熱及排尿障礙與痔術後標準相同。

(2)墜脹或持續數天。

5.直腸脫垂術後肛門括約肌功能判斷標準

(1)肛門括約肌功能改善:術前無肛門括約功能者變爲括約功能不良或良好,術前括約功能不良者變爲良好。

(2)肛門括約功能變差:術後肛門括約功能較術前減退,爲術前肛門括約功能良好者變爲不良或無括約功能。

6.遠期療效標準

術後隨訪2~3年未見覆發者爲遠期治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