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減肥那點小事

本文已影響1.06W人 

小陽春的天氣裏,很多人脫掉了厚重的外套,換上了輕便的春裝。然而,踏青的好心情難免會被一些揮之不去的焦慮情緒所幹擾——是不是該減肥了?“三月不減肥、四月沒人陪、五月路人雷。”幾乎每年到了這個時間,一些順口溜就會在手機短信、網絡微博上流傳,而很多人對自己身體的焦慮情緒也開始擋不住地往外冒。

說說減肥那點小事

事件回放  姚女士的丈夫韓先生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段子,“3月不減肥,4月徒傷悲,5月路人雷,6月男友沒,7月被曬黑,8月待室內,9月更加肥!10月相親累,11月無人陪,12月無三圍,1月肉更肥,2月不知誰……”他回到家中,強烈要求妻子減肥。姚女士準備在中醫學院的操場上跑步減肥。未經熱身,她便小跑起來,跑了5圈後覺得右邊大腿疼痛。後經診斷,姚女士屬於韌帶輕微拉傷。

1 對身體的焦慮 女性說的比真實的感受多

減肥塑身似乎是女性羣體永遠的話題。女性似乎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產生焦慮。廖麗娟對此卻不認同:“所謂的‘女性更焦慮自己的身體’,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男性和女性都關注身體,並會引起相應的焦慮,大部分的焦慮都處於正常範圍內。只是男性和女性關注的角度不同。通常來說,男性和女性都關注身體的健康,而男性的關注會更多在力量方面;而女性比較關注的是體形和體重。文化的發展使得我們都知道女性的外在吸引力往往佔據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男性一般較少公開表達自己的焦慮,而女性則會表達得比較多,甚至表達的程度甚於焦慮的程度。”

此外,對於體形的部分,男性的焦慮的確遠遠少於女性。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男性和女性分別顯示同性別的體形圖,要求他們標出最符合自己當前情況的體形、理想的體形和最能吸引異性的體形。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選擇的三種體形基本相似。而女性選擇的自己當前體形、理想體形和有吸引力的體形往往都有較大差異。而且,女性選擇的理想體形和有吸引力體形大部分都比自己認爲的當前體形更瘦、更輕盈。

2 好身材的標準 和人類的進化本能有關

人們對身體的關注和焦慮也和社會壓力和文化取向有關係。大部分的社會文化裏面都有一些評價標準。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那些明星、模特、品牌代言人等都是身材姣好,偏瘦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以瘦爲美的社會自我形象,這會給社會大衆帶來一定的影響。人們會去追求這種美,爲了讓自己符合這一要求,會使用減肥節食等方式。

有相關的研究發現,當女性的腰臀比例是0.7,男性的腰臀比是0.9時,更容易被認爲身材性感。對此,廖麗娟解釋說:“女性的腰臀比0.7,往往代表了一種健康和更強的生殖能力。更強的生殖能力就意味着其基因更能在進化中被傳承。而男性的腰臀比0.9時,身材通常顯得比較健美,也意味着更強的性能力和更具有優勢的基因。千百年來,無論人們怎麼進化,人們對於美麗、性感的身材的標準其實變化不大。因爲那是一種進化的本能,是一種優勢基因的追求。”

當然,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也會有一些差別,往往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更傾向於認同上文中提到的身材比例,因爲他們通常有比較充裕的物質基礎去關注更優勢的狀態。而在一些經濟貧困的地方,人們會更傾向於追求偏胖一些,身材比較豐腴的狀態,因爲在那些地方,豐腴的身材意味着食物充足,更能獲得生存機會,也就更容易使基因傳承下去。

3 高科技打破身體自然節律 “該瘦”的時候瘦不下來

有些人一邊對身體焦慮不已,一邊又暗自奇怪,爲什麼每年春暖花開的時間特別焦慮?對此,徐鈞解釋說,春天本身就是一個情緒容易波動的季節,焦慮情緒和人體的內分泌水平有關。

廖麗娟也指出,人們對自己身體產生“季節性的焦慮”,和生物的進化特徵有關。這類季節性的焦慮通常是發生在有鮮明季節更替的地方。“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身體節律。最初,人們對身體的關注更多是健康,寒冷的冬天囤積一定的脂肪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爲了禦寒,自然就容易長得胖一些。到了夏天,氣溫很高,過厚的脂肪會對健康不利,自然就會瘦下來。可是,隨着現代文明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太多的東西來打破自然節律。尤其是夏天,人們大部分時間都躲在空調房裏。感受不到明顯的季節特徵,身體的節律被打亂了,那種自然的調節也就弱化了。身體還是當初的身體,環境卻不是當初的環境了,本來可以自然健康地瘦下來,現在卻做不到了,當然容易產生焦慮。”

4 過度追求科學飲食 容易讓人陷入負面情緒

對於一些節食減肥的人,我們常常規勸他們要科學飲食。可是徐鈞卻提醒說,千萬不要“太科學”。“曾有美國的專家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一個人太過科學化地攝入食物,往往他就離飲食障礙不遠了,因爲他會對食物太苛刻。”對此,徐鈞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幸福感比較強,比較快樂的人,往往對事物的判斷是要比‘客觀標準’積極10%。那些抑鬱症患者,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非常客觀的。但是,當一個人‘太客觀’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消極情緒。如果一個人每天對自己吃的食物的卡路里算得太精確,對體重的要求太精確——100斤是標準的健康的體重,那可能會陷入一些消極的情緒或者心理狀態中。”

徐鈞表示,不必在細節上過度追求科學,以一個全面的、整體的視角來看自己,會更健康,也更積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