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與哈佛打造學術地圖釋出平臺:可看徐霞客行跡

本文已影響1.01W人 

原標題:浙大哈佛聯手打造學術地圖釋出平臺上線:可看徐霞客一生行跡

浙大與哈佛打造學術地圖釋出平臺:可看徐霞客行跡

澎湃新聞記者 徐笛薇

想知道明代戲曲家湯顯祖一生到過哪些地方?想獲悉家鄉有多少人被《全宋文》《全元文》《全元詩》《歷代婦女著述考》《浙江集部著述總目》收錄以及他們的姓名?如今,在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的“學術地圖釋出平臺”上,這一切都直觀可見。

3月1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學術地圖釋出平臺()正式上線執行。

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表示,如今,地理活動與行跡已經是全球化的行為。隨著中國學研究的方興未艾,學術地圖平臺建設是富有意義的。“現在的學者認為,只有將學問放在公開平臺上,才能讓更多的人瞭解,而網路地圖平臺建設是一個國際性學術交流的載體。”

18日,該“大資料+學術地圖創新團隊”負責人徐永明教授告訴澎湃新聞()這是我國第一個自主的綜合性學術地圖釋出平臺。平臺搭建後,不僅可以視覺化呈現,而且可以供人們查詢。平臺所形成的大資料,將為未來科學研究、政府決策及社會服務等提供重要參考。

中國首個自主綜合性學術地圖平臺

資料即資源,資料資源的掌握和建設在當今的時代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緊本國文獻的數字化並對文獻進行資料探勘。

19日,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任少波介紹,資料庫的建設理念、結構、功能都在發生整體性變革。近年來,數字人文的興起將資料化進一步推向文字挖掘與資料分析。其中,基於地理資訊系統(GIS)的人文地理資訊資料庫建設呈現方興未艾之勢。“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緊密相關,GIS則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重要交匯點,這一型別資料庫整合地理資訊資料,強化空間維度,具有學術研究與現實應用等多重意義。遺憾的是,中國此前沒有建成自主的綜合性學術地圖釋出平臺。”

哈佛大學的數字人文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已建設的中國文史資料庫包括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CHGIS)、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和世界地圖(World Map),具有豐富經驗。2017年10月,浙大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簽署了合作共建學術地圖釋出平臺諒解備忘錄。

依託哈佛大學的世界地圖(WorldMap)系統(注:哈佛大學基於GIS技術建立的人文地理資訊資料庫視覺化查詢平臺,世界各地學者都可在上面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由學校社會科學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創新團隊對釋出平臺進行改造、完善,面向中國使用者的實際應用,添加了國家認可的“天地圖”等作為工作底圖。團隊圍繞海量的中國文史資料與地理資訊的結合展開資料庫的建設和空間分佈的視覺化分析,力求打造中國最大的文史地理資訊和學術地圖釋出平臺。

18日,該“大資料+學術地圖創新團隊”負責人徐永明教授向澎湃新聞介紹,成員主要由人文學院、地球科學學院、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組成。團隊主要圍繞海量中國文史資料與地理資訊的結合,展開資料庫建設和空間分佈的視覺化分析。在“學術地圖釋出平臺”上,可以通過圖形、空間地理、時間軸、關係圖等形式反映資料及其間的內在聯絡。

例如,作為古代文學研究者,他希望能建設一批古代文學的地理資訊資料庫,包括群體作家籍貫的分佈、著述的分佈、作品寫作地點及內容所涉地點的分佈、一二流作家的行跡圖、按時間序列作家的活動地點等。“通過學術地圖,你能很清晰直觀地看到徐霞客、湯顯祖一生的行跡路線,隨著各領域資料的豐富,你也能很容易搜尋出某個古人的家鄉位置、附近的物產、當地氣候、當年的作品,多維度資訊的交叉就可以生動還原出某一時期立體的社會風貌。”徐永明透露,團隊也希望對社會比較關心的古今地方誌和家譜進行資料探勘和整理,建成資料庫,釋出到平臺上。

2017年4月至今,該平臺已釋出了不少自建的系列學術地圖。其中,既有如《全宋文》、《全元文》、《全元詩》、《列朝詩集小傳》、《二十五史》中列女傳、清代戲曲作者、浙江集部著述、浙江古今人物、清代江西別集著述、清代婦女作者、清代戲曲演員等群體性資料,亦有如湯顯祖行跡、沈周行跡、宋濂行跡、竺可楨行跡等個體性資料,且資料仍在不斷增補中。

助力政府決策、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

“這是中國學術史上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任少波說,“學術地圖釋出平臺上線後,將面向各界研究學者開放註冊,只要註冊成員以相同格式的檔案上傳到平臺,就能達到資訊共享與知識傳遞。多學科的集聚與資料共享,對話、交流和互惠,將推動基於GIS的跨學科研究。”

徐永明教授舉例,比如,研究經濟的學者,可以釋出人口遷徙、銷售狀況的資料;研究環保的,可以釋出空氣質量的資料;研究交通的,可以釋出交通路線的資料;研究宗教的,可以釋出寺廟道觀教堂的資料;研究文史的,可以釋出歷代官員、進士分佈的資料;研究動植物的,可以釋出動植物分佈的資料等等。總之,人事物都有地理資訊,一切與地理位置相關的資料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釋出,供讀者查詢。

任少波表示,隨著學術地圖釋出平臺的釋出,首先有利於相關學科和領域學術研究成果的回溯性。“前輩學者大量關於地理資訊以及可以被資料標準化處理的相關研究成果,都能夠得到整理與錄入,這將是一項造福學界的重大工作。”其次,關係性資料庫的建設與大資料的整合將試圖突破傳統的因果關係和線性研究束縛,幫助研究學者在更高層面上進行關係性的審視。

同樣重要的是,該成果還將提高平臺數據資源的自主性,掌握相關研究的國內話語權。由於目前的CBDB(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CHGIS(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WorldMap(世界地圖)、MQWW(明清婦女著作)等資料庫的伺服器多在海外,貼上了西方的標籤。任少波認為,該平臺的上線使得中國學者也能夠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獨立自主的資料庫。“在相互學習、合作過程中建設中國學術地圖釋出平臺,實現對大資料埠的佔有。資料的整合與共享,將為研究者提供開放式的資料來源,以不斷挖掘後期的應用價值。”

19日,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也指出,如今,地理活動與行跡已經是全球化的行為。隨著中國學研究的方興未艾,學術地圖平臺建設是富有意義的。“現在的學者認為,只有將學問放在公開平臺上,才能讓更多的人瞭解。Worldmap(世界地圖)的使用者高達20000人,有150萬的訪問量,現在有3萬多地圖使用者自己釋出,另外7萬多地圖來自於其他網站,網路地圖平臺建設是一個國際性學術交流的載體。”

在下一步的計劃中,徐永明表示,團隊將著重實現平臺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進一步優化平臺,實現全文檢索和地名搜尋功能,並著手開發APP,引入二維碼,新增超連結,做好資料的徵集、動員和管理工作。“我相信,經過若干年的建設,這個平臺最終能形成一批有社會影響的文史地理資訊資料庫,成為一個大資料的彙集中心,所產生的資料可以為政府決策、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提供重要的參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