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治療腦垂體瘤有哪些注意事項

本文已影響3.07W人 

垂體瘤是常見的頭部良性腫瘤,對於垂體微腺瘤和相對較小的大腺瘤,伽瑪刀已成爲公認的首選治療手段。這是因爲,放射治療可阻止腫瘤進一步生長並最終使分泌增多的激素水平下降,特別是在控制瘤體生長方面,效果明確。腫瘤的局部控制率達80%—90%。

放療治療腦垂體瘤有哪些注意事項

垂體瘤放療技術長足進步

據專家介紹,垂體瘤的放射治療技術上需要注意如何提高腫瘤治療劑量,而使周邊正常垂體組織、視神經、視交叉、視束、下丘腦及顳葉腦組織受到最小的輻射劑量。近年來隨着放射治療設備的不斷更新,放射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特別是伽瑪刀技術的普及、調強技術的發展,垂體瘤常規放射治療的併發症如顳葉腦組織放射性損傷、視通路損傷、垂體低功(治療前已有垂體低功者除外)等幾近消失。

伽瑪刀是應用立體三維定位方法,把高能射線準確地匯聚在顱內靶竈上,可以在較短時間和有限範圍內使輻射線達最大劑量,而靶區竈周圍劑量迅速衰減,從而使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所受到的放射劑量相差甚大,一次性或分次毀損靶區組織,治療垂體瘤需要的邊緣劑量16—25Gy。

調強技術主要是針對腫瘤巨大,超出伽瑪刀治療範圍,患者不能耐受手術或不願手術者;腫瘤復發者。採用多個固定野,每野使用整體適形擋塊的技術照射,有條件者可採用適形調強技術。

放療前後的注意事項

放射治療前應完成對病人的整體評估,包括:一般查體及眼科專項檢查(評估患者對放射治療能否耐受及視神經、視交叉受腫瘤的影響程度);相關化驗檢查:垂體激素全項、血常規、凝血常規、肝炎六項等;影像強化磁共振資料(選擇治療方案的最重要的依據),其能更好地顯示腫瘤及其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係,可以區分視交叉和蝶鞍隔膜,清楚顯示腦血管及垂體腫瘤是否侵犯海綿竇和蝶竇、垂體柄是否受壓等情況,MRI比CT檢查更容易發現小的病變。

治療後患者應定期隨訪,隨訪的內容包括患者症狀學的改變、內分泌水平的變化、影像學的改變。這些隨訪內容應是一個動態觀察的過程,通常以年爲單位。需要注意的是資料的保存是動態評估治療效果前提。

治療後短期內患者一般無明顯自感症狀,少數患者偶有頭痛、頭暈及脫髮等反應,經甘露醇、激素對症處理大多可緩解。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突然劇烈頭痛,並且經對症處理後不能緩解,應警惕出現腫瘤卒中可能,CT檢查可直接顯示出腫瘤是否出血以及出血量的多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