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本文已影響7.41K人 

今年對於國產劇來說也算是一個小爆發的年份吧!在電視上星播出的電視劇中,《人民的名義》自然是不用說的成爲了今年的良心好劇和代表作。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歡樂頌》以及《我的前半生》還有不久前纔剛剛結束播出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都有些高開低走的感覺和走向。而總體的感覺也是今年較之去年國產劇數量下去了,質量上來了,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嗎?

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國產劇髮型創新低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4-6月全國各類電視劇製作機構共計生產完成並獲准發行國產電視劇58部2454集,這一數據達到歷史新低,電視劇市場上現實題材劇目共計39部1576集,分別佔總比例的67.24%、64.22%。其中,當代題材共計37部1490集,分別佔總部、集數的63.79%、60.72%;現代題材共計2部86集,分別佔總部、集數的3.45%、3.50%。歷史題材劇目共計19部878集,分別佔總比例的32.75%、35.78%。其中,近代題材共計14部650集,分別佔總部、集數的24.13%、26.49%;古代題材共計5部228集,分別佔總部、集數的8.62%、9.29%。

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第2張

與此同時,結合今年一季度數據對比發現,2017年1-6月國產電視劇的發行數據同樣達到歷史新低。整體來說,國產電視劇在“提質減量”調整中,減量效果明顯。背後的原因,除了相關部門的宏觀調控外,電視劇行業自身也爲適應政策、適應市場而努力調整中。

高產量向高質量轉變

曾經,高產量是國產電視劇的標籤之一,公開數據顯示,2012-2016年我國每年的電視劇產量均保持在1.5萬集左右,產量持續位於世界第一。但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每年能夠播出的電視劇只有8000集左右,約一半數量的電視劇無法面向觀衆,電視劇庫存積壓嚴重,供求關係失衡的同時,造成資源浪費。

與此同時,精品電視劇缺位,不少電視劇的劇情、後期等受到觀衆的詬病,大量粗製濫造的電視劇充斥小銀幕。

面對亂象,從2015年開始,相關部門收緊了相關政策,將電視劇播出模式調整爲“一劇兩星”,一部電視劇每晚在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則能夠上電視播出的電視劇數量減少,電視平臺對國產電視劇的需求和購買減少。

相關審查監管部門也會淘汰低質量作品,試圖通過多種方式向“提質減量”方向引導,使得近幾年國產電視劇的產量呈現出下降。數據顯示,2014年國產電視劇的總產量超過400部,但2015年生產完成並獲准發行的劇目數量止步於394部,2016年國產電視劇的總產量更低,共計334部14912集。今年上半年則出現國產電視劇發行部數與集數達到歷史最低的情況。

製作公司重新洗牌

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第3張

電視劇提質減量,背後的製作公司也必然提質減量。通過調整電視劇的供求關係,這樣的方式倒逼製片公司做出精品電視劇,洗牌整個行業。

揹負着更大的壓力的中小型公司,有的已經提前出局。劇集質量有保證的良心製片公司,則通過優質作品不斷打造金字招牌,獲得觀衆的認可,成爲行業中的香餑餑。正午陽光的《歡樂頌》、《琅琊榜》一推出,便掀起了收視狂潮。華策、新麗等老牌影視公司華麗轉型,也製作了一批優質劇集。

當然,也有新的力量加入進來,像實力雄厚的互聯網企業紛紛下場,參與制作電視劇,有的甚至成爲主導者。新秀嘉行天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同樣不可小覷,憑藉楊冪的明星效應成功打造,“參與出品+藝人包場”這個發展模式。近兩年,其製作的電視劇開啓霸屏模式,投資承製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成2017年現象級電視劇。不是楊冪做主角的電視劇,《秦時麗人明月心》《漂亮的李慧珍》《週末父母》等同樣得到不少關注。

平臺競爭加劇

電視劇提質減量下,大劇資源趨於集中,流向強勢衛視,體現了“二八規則”。中央臺八套、上海、浙江、北京、江蘇、中央臺一套、天津、湖南、安徽這9家主要衛視佔播劇衛視總量23%,各播出至少6部首輪新劇,共佔首輪新劇總量的80%以上。約小一半衛視購買力不足,放棄首輪劇資源,無新米下炊,半年甚至會全年沒有播出一部首輪新劇。

強勢電視臺間的競爭也不輕鬆,從購買熱門電視劇到編排播出方式,都在博弈中。實力雄厚的湖南衛視堅持金鷹獨播劇場,雖然資金上吃力,但獨播劇可以獨佔觀衆注意力,一部《人民的名義》讓湖南衛視猛擊對手,成功突圍,提前坐上2017年衛視霸主之位。

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第4張

獨播劇也讓電視臺掌握更多剪輯和排播上的主動權,像《人民的名義》和《因爲遇見你》的套播配合。將收視率一路飄紅的言情家庭劇《因爲遇見你》的大結局分兩晚播出,接檔的《人民的名義》提前播,每晚一集《因爲遇見你》一集《人民的名義》,套播方式播出。拉長好劇,利用好劇帶動其他電視劇或欄目的收視率,是獨播劇的優勢之一。

獨播需要雄厚的實力,目前只有央視和湖南衛視運行這種模式。但聯播劇僅剩2家衛視上星的模式,對內可以分攤購劇成本,對外能形成收視共振,也是衛視的不錯選擇,只不過爲了收視率要費點心思。

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視率的爭奪最明顯,兩家衛視播放的版本常常不同,剪輯不一樣,排播上也時常變化。東方衛視前面比浙江衛視播多一集,浙江衛視就比東方衛視提早時間播,剪得也多,2集放了3集的量,兩家衛視都想劇情走在前面,搶佔收視率。適當的競爭是容許的,只不過也要考慮到觀衆的利益,剪輯太多對觀衆不公平。

題材單一 市場注水

電視劇“提質減量”效果明顯,製作水平整體提高不少,但新問題也出現。其中之一是電視劇數量減少了,注水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國產劇越拍越長。甚至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電視劇立項一般40集起拍,集數越多越有市場。40集以下的劇集一般無法說服投資方。

爲什麼上半年國內發行播出的電視劇這麼少 第5張

今年上半年,在上星頻道首次開播的82部電視劇中,集數在30-50集的作品共57部,佔總劇目數量的69.5%,播出天數則普遍在35天左右。

30集以下的短劇,在電視劇製作行業往往屬於“短平快”項目。如果要靠廣告植入或者贊助拉回成本,長劇成製作的首選。長劇一般40集以上,如果每晚播2集的話,營銷的時間可長達20天,短劇則可能話題剛剛炒熱就下檔了。

曾經,《圍城》《一地雞毛》《結婚十年》等短小精悍的電視劇是熒屏國產劇的主流。而《甄嬛傳》等超過60集的長劇熱播之後,市場對於長劇的青睞程度日益高漲。不同於《甄嬛傳》的是,一些電視劇沒有劇情可以支撐集數,就靠配角加戲、拍慢鏡頭、放慢故事情節等方式延長時長、湊集數。

除了時長問題,電視劇類型單一,跟風製作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前幾年的國產劇大躍進時期還是現在,都沒很好地解決。當整個市場都在追逐古裝明星豪華加長版IP大劇時,觀衆也會審美疲勞的。而且電視劇提質減量,更應該創作出讓人眼前一亮,不同題材的作品,可現在很多製作公司卻把精力放在炒冷飯、翻拍經典上。

通過近兩年的調整,國產電視劇的發行量已經下降,質量上,也希望業內能逐步形成製作精品劇的意識,即使增加投入也是向提升創作質量上發力,出現更多爆款電視劇。

電視劇 “提質減量”,減的是量,但其他方面,如播出題材、播出方式、競爭手段等可以多樣化,實現真正產業生態繁榮,創新意識不能一起減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