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中文警示門” 一場被放大的風波

本文已影響1.9W人 

倫敦奧運媒體中心(LMC)主管馬克·霍威爾28日對新華社記者說,前些天用中文寫的的攝像須知已經撤下,熱烈歡迎中國記者在此工作。他說,如有中國記者感到被傷害了,那一定是誤會,“我深表歉意”。

倫敦“中文警示門” 一場被放大的風波

從奧運會開幕之前發生在倫敦媒體中心的“中文警示門”,到如今的倫敦奧運媒體中心主管的道歉,看上去,一場似乎由誤會開始由道歉結束的風波,就這麼迅速地平息了,但其帶給我們的思考卻包含了多重內容。

其一,這真是一場誤會嗎?或許真的有來自中國媒體的記者在拍攝過程中侵犯了工作人員的隱私,但顯然這樣的記者只是極少數,僅僅因此便設置一箇中文警示標牌,設置者的確有放大這場風波的嫌疑;至於是不是歧視,我想每個人心中自有論斷。

其二,國內的評論是否助推了這場風波?我認爲的確如此。無論是國內的媒體,還是網友的評論,實際上都在有意無意爲這場本來不是很大的風波推波助瀾,不知不覺間令事件變得沸沸揚揚。網媒的刻意炒作,相當一部分網友不分青紅皁白的噴水,都在短時間內把這件小事放大成了一場國家跟國家之間的價值對抗問題。如此做法,顯然是不妥的。

其三,尊重個人隱私,的確應當成爲記者採訪的一個基本準則。無論這場風波是否有各方有意無意人爲放大的嫌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對採訪者個人隱私的尊重,當引起國內媒體同行的警覺。對採訪者個人隱私的尊重,當成爲所有媒體人共同遵守的一個基本準則。

顯然,這起“中文警示門”引發的思考,還可以延伸到諸多方面。其實,即使是西方,也曾出現過媒體對個人隱私不斷侵犯造成的極爲惡劣的事例。比如,當年戴安娜王妃的身亡,就與記者過度關注其個人隱私有直接關係;再如,曾高居英國發行量之首的《世界新聞報》曾經的“竊聽門”,迄今仍然令人心有餘悸。在這一背景之下,倫敦奧運媒體中心對中國記者的一些行爲過度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無論如何,這起原本發生在小範圍的事件,卻變成一起衆所皆知的公共事件,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每個人都該有所反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