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拾“自行車王國”文明騎行老例兒

本文已影響1.68W人 

­自行車重新成爲人們出行的親密夥伴。當“鳳凰”“永久”“二八大槓”變成了如今造型炫酷、掃碼騎走、免樁停靠、手機支付的共享單車,“最後一公里”的出行煩惱解決了,但車輛亂停亂放、擠佔公共空間等不文明現象隨之而來——迴歸的,僅僅是交通工具,文明騎行的老例兒卻遺失在了路上。

北京:重拾“自行車王國”文明騎行老例兒

­現象:

­亂停亂放的年輕人居多

­中午12點,海淀文化藝術大廈南側的便道上,共享單車堆成了一個“小山”。“山”的底部,幾輛車緊緊地“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上頭一層,車座子紮下去,軲轆朝天。

­一雙枯瘦而有力的手伸進“小山”,抓住一輛小黃車的車把,先往外試着拽了拽,小黃車跟着扭了扭身子,“小山”也晃了兩下。隨即,老人一手攥一個車軲轆,一努勁把車子從“小山”上拖了出來。

­老人白髮蒼蒼,身上穿的藍馬甲上寫着:蔡奶奶

­蔡奶奶是北京志願者聯合會的一名“資深”志願者。從2001年開始至今,她已從事志願服務16年,志願服務時長兩萬多個小時

­每週五中午,蔡奶奶都和黨員志願者、大學生志願者們一起,在海淀黃莊地鐵站周圍把一輛輛亂停的單車擺放整齊。

­見老人埋頭理車子,兩位來停車的小夥子默默將單車規規矩矩地放在了停放區域內。“這麼大歲數幫咱們擺車子,多不好意思啊!”一個小夥子跟同伴說。

­蔡奶奶擡頭朝兩個小夥子笑了。“不該停的地方停、在指定的地方亂停。”蔡奶奶對亂停放做了總結。

­志願者們發現,亂停亂放的,以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爲主。“一般都是趕着上班,車子扔下就往單位或地鐵裏跑。”一位志願者說。

­調查:

­何時丟了騎行老例兒

­騎行熱潮並非第一次席捲北京城,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長安街早晚高峯的自行車滾滾洪流一度成爲“自行車王國”最生動的名片。

­根據交通部門發佈的數據,1986年,北京自行車出行比例達到86.7%;千萬人口的北京擁有800萬輛自行車,這個數字可是目前235萬輛共享單車3倍多。

­“那個年代,大家騎車停車都很規矩。”家住闢才衚衕的張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他回憶,過去街坊們都把自行車停進自家院兒裏,即使有停在衚衕的,也一定溜着牆邊兒先確保不礙事。“當時汽車少,孩子們放學都在衚衕裏玩兒,亂停放可能會傷着他們。”而在大街上、百貨店門前,則是停在自行車存車處。

­在一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上,東安門大街路牌下,清一色的黑色“二八車”停了長長兩排,同樣停在擁擠的人行道上卻格外整齊。“停得不規矩就覺得丟人!”張先生說,除了自覺,停車管理員也會看車擺車,一輛車收費一毛錢。

­一位剛剛退休的一線交警感嘆道:“80年代,我們在號稱全國流量最大的西單路口執勤,兩個民警就把路口管下來了。紅燈一亮,自行車齊刷刷在停止線內。要是有個別人越線,按規定罰5毛錢,騎車人也是心服口服。”老交警無奈地說,現在可不比當初了,光五百多萬輛機動車就已經夠讓交警頭疼的了。

­拐點出現在2006年,自行車出行比例首次低於小汽車,下滑到27.7%。到了2015年,自行車出行比例降至12%。30年,騎車出行比例下降了70餘個百分點。

­一位交通領域的專家說,80後、90後成爲現在共享單車的使用大軍,他們沒有經歷過“自行車王國”的時代,從小就沒有形成文明騎行、文明停放的習慣。

­建議:

­文明需要多方出力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豔豔指出,文明停放的習慣需要社會齊抓共管。一方面,企業要通過獎懲措施引導用戶將車停放在合理的地方,甚至可以通過黑名單制度懲罰經常違停的用戶;另一方面,政府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車棚,或者施劃共享自行車停車位,由專人進行看管。

­李英雲在石景山從事了20年非機動車管理工作,他告訴記者,只要企業和政府都能下力氣僱人看車引導,不文明停放的“口子”就不會裂開。

­目前,石景山區政府已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主要地鐵站僱保安當停車“管家”,同時免費提供停車棚請非機動車停放,效果可以說立竿見影。“看到別的車停放的特別整齊,自己也不好意思亂停了。”古城地鐵站外,一名正在鎖車的年輕人說。

­“文明出行意識要從小抓起,小手拉大手。”海淀楓丹實驗小學校長亓剛介紹,該校本學期推出“家長協管員”加“少年交警”站崗措施,對校門前機動車違停、共享單車亂停的現象進行勸導,既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長。“停放規矩既要靠嚴格執法罰出來,也要靠柔性引導教出來。”(記者 孫宏陽 張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