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守抗日烈士墓74年 烈士後人將赴當地支教致謝

本文已影響1.85W人 

原標題:河南村民守川軍墓74年 川軍英烈後人將赴當地支教

74年前,一支川軍部隊奉命在河南新安阻擊日軍。戰火硝煙裏,團長彭仕復率部奮勇殺敵時,不幸中彈殉國。

後來,這位川軍團長被歷史銘記,家人收到民政部門頒發的烈士證書。但70多年來,一直有個歷史謎團困擾着彭家,以及衆多的川人:彭仕復的墳,究竟埋在了哪兒?

5月2日,成都人民公園內,彭仕復後人一家、多位川軍將士之後,以及從河南趕來的抗戰史研究者,一同圓桌而坐。一年前,在河南熱心志願者的努力下,終於找到了彭仕復和不少川軍戰士的埋骨地,並講述了當地村民數十年來守護川軍墓的感人故事。

爲了感謝河南當地村民,從事數十年教育工作的彭仕復後人決定啓程赴當地進行義務支教,以此感謝當地熱心人不斷尋找和守護川人墓大義行爲。

村民守抗日烈士墓74年 烈士後人將赴當地支教致謝

守墓 

地方縣誌留下記錄 當地村民守墓74年

5月2日,河南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在成都人民公園,與多位四川將士後人見面,並一同向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致敬。

“抗戰期間,四川與河南結下戰火中的友誼。”他說,川軍在河南一同抵抗日軍侵略,不少人長眠在這片土地,“當地村民爲感恩川軍,便世代守護他們的埋骨地。”

2002年,他從1989年版的《新安縣誌》中,發現一段有關川軍團長彭仕復阻擊日軍陣亡的消息,“但縣誌上只有幾句話,沒說出他的埋葬點。”爲了幫助彭家乃至衆多川人解開謎團,他花了15年尋找。

今年4月4日,他走訪至新安與宜陽一代時,從南李村鎮馬溝村上河80多歲村民馬存良處查到彭仕復消息。馬老說,他小時候見過村人埋葬川軍,“父親和兄長也參與了,犧牲者中有個長官身上有帶血照片,照片背面寫着‘上校團長彭仕復’。”

“這張照片家人一直保留着。”馬存良說,但後來因搬家緣故,照片遺失。但這70多年來,馬溝村村民大多都知道這裏葬了抗日川軍,也自發保護着這片墓地。

村民守抗日烈士墓74年 烈士後人將赴當地支教致謝 第2張
彭傑洲夫婦

崢嶸

曾爲川軍猛將 掩護數十萬友軍撤退

出生於成都蒲江的彭仕復,因作戰勇猛,深得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信任,也是其麾下猛將之一。

1937年9月,彭仕復便隨李家鈺出川抗戰,奔赴山西、河南等地參與反攻太原、中條山戰役等多場戰鬥。1944年5月,日軍包抄河南新安境內的中國軍隊。5月12日,李家鈺命彭仕復所屬532團,儘快佔據新安鐵門附近山地,以此掩護友軍由北向南穿越隴海鐵路撤離。

“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川軍抗戰史研究者何允中說,若當時的彭仕復率兵撤退,保命不成問題,但爲了大量友軍的安全撤退,“他選擇堅守,是拼盡一兵一卒的堅守。”

同年5月14日,彭仕復和戰友被日軍包圍,遭到飛機、重炮密集轟炸。“他履行了軍人職責。”何允中說,彭仕復率僅存士兵與日軍衝殺,最終壯烈殉國。

1988年,彭仕覆被民政部追認爲抗日革命烈士。“父親犧牲時,我才15歲。”彭傑洲說,這些年來家族中都想尋找他的埋骨地點,但都一直無果。

村民守抗日烈士墓74年 烈士後人將赴當地支教致謝 第3張
赴約

感恩當地村民 英烈後人赴當地支教

“很感謝孫老師,以及新安當地村民。”當天,在人民公園一茶館內,彭仕復之子彭傑洲夫婦再次與孫保旭相見。2017年夏天,在孫保旭和當地村民帶領下,彭傑洲第一次見到父親彭仕復的埋骨點,淚目、祭拜。當天,彭傑洲整理好衣容、頭髮後,拿起親手寫的祭文。“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說,70多年後,“兒子終於找到您了。”

“也是那時候,得知當地村民守墓的大義。”在河南時,彭傑洲的妻子李曉珍,便於丈夫商量打算通過支教的方式來感謝當地村民。

“我從事幼教工作50年了,現在是深圳一家知名幼兒園的園長。”由於在幼兒教育方面深有經驗和體會,李曉珍一家已與河南洛陽市新安縣一家村鎮幼兒園取得聯繫,計劃在5月7日啓程,暫定前往支教一個月左右,“把這些年的經驗分享給當地幼兒園老師和孩子,爲當地教育事業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實習記者 宋瀟 攝影報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