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宿遷模式” 是不是要走“回頭路”?

本文已影響2.47W人 

江蘇省宿遷市計劃投資10億元,按照三級甲等的標準,建設一所市立醫院。目前,該項目正在組織選址論證。消息一出,輿論愕然。因爲2000年宿遷市曾對公立醫院進行了一場“賣光式”的改革。在多地上演“政府回購民營醫院”的背景下,很多人疑惑:宿遷的醫改是不是要走“回頭路”?宿遷市衛生局局長葛志健明確表示,這是爲了解決宿遷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宿遷醫改的“方向不會變,不會走回頭路”。

醫改“宿遷模式” 是不是要走“回頭路”?

當年毅然決然地賣掉所有公立醫院,現在卻又要建設新的公立醫院,既然如此,當初爲什麼要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把公立醫院都賣掉呢?新建市立醫院即使不算是“走回頭路”,至少也是“退了一步”。

當年全市的醫療資源總量只有4.95億元,宿遷政府就說“財政吃緊,無力投入”,所以要進行改制;現在卻要一擲10億元去新建一所公立醫院,10年之間政府財力的變化能有如此之大嗎?改制10年來,宿遷的醫療資源迅速增多,資源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照此發展下去,優質資源的短缺問題自會不斷緩解。葛局長也說,國家推行醫改的原則是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政府主導主要是解決“公平”問題,市場機制主要是解決“效率”問題。可是,新的市立醫院建成後,肯定是有錢有權的人優先享用,普通百姓很難享受到那裏的優質醫療資源,也就是說新公立醫院的建立不僅不能解決反而會加劇醫療服務的不公平問題。

葛局長說,根據國家醫改的方向,國家要求每個地方至少要辦好一所公立醫院——這倒是個實實在在的理由。同時,“賣光”之後的宿遷醫療衛生行業也面臨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很難取得上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因爲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往往限定在“政府舉辦”的範圍。2009年,宿遷曾向省有關部門爭取對轄區內的民營精神病醫院進行專項投入,但申請未被批准,反饋是:“只投入公辦醫院。”此外,國家規定的基本藥物制度在宿遷也難以推行。由此可見,宿遷完全市場化的醫療市場與國家的醫療衛生體制無法對接可能纔是宿遷醫改“走回頭路”的主要原因。

都“走回頭路”了,“宿遷模式”是不是錯了?不難看出,宿遷的“倒退”主要是對體制和現實的妥協,而不是因爲醫療衛生事業出了什麼問題。根據葛局長介紹的情況,醫改這麼多年來,宿遷的醫療衛生總資源增幅達745.66%,基層的醫療衛生設施及其服務明顯改善,患者住院平均花費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當然,“宿遷模式”是否成功不應該由當地政府或者主管部門說了算。在激烈的爭議中,2006年前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課題組曾先後對宿遷的醫改進行了調研,但得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前者認爲“糟得很”,後者認爲“好得很”。

“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是醫改的兩大方向,如何選擇曾引起全國曠日持久的大討論。雖然新醫改方案最終選擇了“政府主導”,但實際上這一決斷缺乏共識。好在宿遷早就開始了醫療衛生市場化的實踐,雖然這不是國家有意安排的“試點”,實際上卻在發揮着“試點”的作用。事實勝於雄辯,理論在實踐面前總是蒼白的。對於這樣一個難得的“樣本”,我們應該好好地分析它的成敗得失。

因此,衛生部等把握醫改方向的權威部門應該對宿遷的醫改來一個集體的“會診”和權威的認定。如果它是失敗的,錯在什麼地方;如果它是成功的,那就應該推廣——無論如何,我們不能任由這樣一隻頗具解剖價值的“麻雀”自生自滅,更不能用行政力量逼其“走回頭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